第(2/3)页 卢绾满是笃定的说道:“你看那边的石桥,是不是就是当年咱俩经常躲的地方?” 刘邦手搭额头望了过去,反复确认:“好像是哦……” “躲?”卢虞走到卢绾边上:“为何要躲?” 卢绾摸着下巴,脸上满是对往昔的缅怀:“你大父……嗯,我说的是刘盈的大父。当年每次我俩闯祸,要被你大父追着打的时候,我都带着他藏到石桥下面,哪怕是冬天也是如此。” 刘邦扭头冷哼一声,没有拆穿卢绾。 毕竟他这人奉行的是挨打要站直,根本不会躲! 重要的是他那时候年少轻狂,甚至在刘太公暴怒的时候还要出言讥讽,主打的就是一个铁骨铮铮…… 所以,东躲西藏的只有卢绾一人而已! 过了一会,刘邦皱眉问道:“是啊,那条小溪哪去了?嗯,说是小溪,但那水流量若是放在关中,只怕也能算作是河流了!” “如此多的水,怎会不见?” 另一边的代王刘喜也频频点头。 他们现在所在的位置距离中阳里很近,刘喜清楚记得当年刘氏在丰邑的田产中,有一块水浇田就在那条溪流旁边! 毕竟当年在沛县的时候,刘太公是将管家的权力交在了他的手上。 刘盈慢慢悠悠的走了过来:“可能,是跟我有关吧。” 刘邦顿时将食指无名指并在一起,戟指刘盈:“我就知道你小子不干好事!” 卢绾则不屑的说道:“听他吹!那么大条溪流,是他能弄走的?难不成那帮秃驴吹嘘这竖子有担山赶月,翻江倒海之能,他就真的有了?” 刘盈沉默不语。 但刘喜却一脸温和的说道:“哎……难道你俩忘了,刘盈可是咱们刘氏的麒麟子,只是填平一条溪流又有何难?” 马屁精,孤立你……卢绾一脸鄙视,默默和刘喜拉开距离。 刘盈摇摇头:“不是填平,而是溪流自然干涸。” “自然干涸?”刘邦眉头紧锁:“怎会如此?你小子别瞎说啊!” 他自小生于斯长于斯,即便是从前那种最旱最旱的年份,那条溪流也仅是见底,从来没有过一日断流! 刘盈挠挠头解释道:“我之所以这么说,肯定是有我的理由。” “从前老家这边种地,方便浇灌的地方种水稻,不方便浇灌的地方种粟米,而且是春种秋收,一年一季。” “因此,庄稼对于水的需求量并不大。” “但现在不同了,除了很北方那些缺水的郡县之外,北方大多是小麦玉米、黄豆玉米这样的轮种,因此一年两熟。” 刘邦点头:“但这和溪流干涸有何关联?” “当然有关。”刘盈接着说道:“小麦,是一种耗水量很大的农作物,基本上需要消耗一千斤水,才能种出一斤的麦子,当小麦播种面积几何倍增之时,首先被大量消耗的就是地表水。” “也就是江河湖泊,乃至于溪流。” “但有很多农田远离水源,因此需要打井,用桔槔取水,灌溉农田。” “然后,地下水就会被大量消耗,直接表现就是土壤变干,地表水加速向下渗透。” “最终导致原本的河流成为在地下流淌的暗河。” “嗯,暗河,在关中很常见。” “当年的壤乡之战,曹相率军假装被章邯、董翳重重围困,他所驻扎的地方下面就有一条暗河,因此即便是章邯、董翳截断了大军水源,汉军也并不缺水可用!”(第二卷第一四三章) “毕竟暗河,只要向下挖上几米,就能见到汩汩流动的水源。” 刘邦暗暗点头,举目四望,见到的并不是自己印象中的荒野,而是一片片很是规整的农田! 如今夏粮已经收割,因此他目之所及全是半人多高的玉米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