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妙啊!先生此言,真乃一针见血,鞭辟入里!” 嬴政话音刚落,冯去疾原本有些意兴阑珊的神情骤然一变,双目之中迸发出惊人的光彩,仿佛遇到了难得的知音! 他忍不住拂掌大笑,笑声洪亮,充满了找到共鸣的兴奋与激动: “先生与老夫所见,可谓英雄所见略同!不谋而合啊!” 他激动地站起身,在书房内踱了两步,以此来平复激荡的心情,随即转向嬴政,语气热切地接续并深化了嬴政的观点: “当年始皇帝陛下雄才大略,为巩固中央,削弱地方豪强,曾下令‘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’,将此等可能威胁统治的力量置于眼皮底下,便于监控驾驭。” “此乃高明之策!而当今陛下,手段更为巧妙,并非简单迁徙,而是通过新政,让这些富豪、世家的财富,看似自愿,实则在国家引导下,流入国库,流入那些新兴的产业,最终部分惠及黔首。” “此举固然能充实国库,收买民心,但正如先生所言,现实便是——旧的世家门阀或许会因此衰落,但新的、以商贾为核心的豪强势力必然会崛起!” 他走到嬴政面前,目光灼灼,声音带着一丝忧虑:“而且,像陛下这般施政,财富的流向不再像始皇帝时期那样集中、可控,而是如同涓涓细流,散布于天下郡县,藏于无数升斗小民和新兴商贾之手。” “这看似雨露均沾,实则更加难以掌控!朝廷想要如臂使指地调动这些资源,其难度远胜往昔!” 冯去疾深吸一口气,仿佛要说出一个极其严峻的预言,他顿了顿,嘶哑着声音道:“老夫所虑者,更深一层!皇权之稳固,从来并非皇帝一人之事!需得有根基,有柱石!” “在老夫看来,那些与国同休、有着共同利益诉求的世家大族,便是皇权最重要的巩固力量之一!皇帝,理应是与世家站在一起,共治天下,方能江山永固!” 他的语气变得有些痛心疾首:“而如今陛下所为,耗费海量钱财去修建那些看似无私的医馆、学舍,行此藏富于民之策,这……这与始皇帝陛下当年强调集权、强化国家机器、弱化民间私学的治国理念,几乎是完全背道而驰啊!” 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,冯去疾甚至引用了奠定大秦强盛基石的商鞅的理论,神情肃穆:“商君曾言:‘诗、书、礼、乐、善、修、仁、廉、辩、慧,国有十者,上无使守战。国以十者治,敌至必削,不至必贫。’ 在他看来,这些儒家提倡的德行与智慧,乃是国家混乱软弱的根源!” 冯去疾说到这里叹了口气:“陛下如今鼓励教化,广建学舍,固然是仁政,其本意或许是好的,以陛下的雄才大略,也确有足够能力掌控全局,驾驭这新的局面。但是——” 他话锋猛地一转,抛出了一个极其尖锐,也极富远见的问题,目光如同利剑,直刺问题的核心: “陛下之后呢?大秦的第三世、第四世皇帝又当如何?始皇帝陛下扫灭六国,一统宇内,功盖三皇五帝!” “当今武帝陛下,若延续如今之势,其文治武功,也必将是光耀千古,彪炳史册!” “有如此两位光芒万丈的祖先在前,后世之君主,哪怕本身亦是中上之资,励精图治,恐怕也难望其项背,其威望注定被先祖的光辉所掩盖!到那时……” 冯去疾没有再说下去,但他那忧心忡忡的眼神,那沉重的语气,已经将他内心的恐惧描绘得淋漓尽致。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百年之后,商人集团手握天下大部分财富,势力盘根错节。 而传统的世家力量因历代皇帝的打压早已衰弱不堪,不再有能力,也不再有意愿去全力巩固皇权。 届时,皇权被架空,皇帝威信扫地,地方尾大不掉,这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大一统帝国,恐怕就要面临分崩离析的危机了! 必须强调的是,冯去疾的这番忧虑,并非出于对赵凌个人能力的否定。 恰恰相反,在他内心深处,已然将赵凌视为一代不世出的圣君明主。 他相信,以赵凌的智慧与手腕,无论天下出现何种复杂的状况,其本人都应有能力妥善解决,驾驭这艘帝国巨轮驶过惊涛骇浪。 他所担忧的,是这艘被赵凌改造得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巨轮,其设计理念是否过于超前? 第(2/3)页